• 1
  • 2

    Cnngo的采访影像隧道:上海独立电影人的老巢

    莫干山路M50创意园里的一间简易小阁楼却是上海独立电影人最后的窝
    http://www.cnngo.com/zh-hans/shanghai/play/image-tunnel-the-last-stand-for-shanghai-indie-filmmaker-712208


    纪录片的野生时代
    影像文化弥漫全球的时代-------中国人文影像发展面临的境遇
    韩妤齐

            影像是开启人类的情感之梦留下的印迹,影像的魅力在于把瞬间成为永恒!

            影像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珍贵,优秀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艺术影像,不仅具有艺术的创造性,同时还具备了研究当时人文的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是一个影像弥漫全球,城市与影像溶为一体的时代。
            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影像制作者蜂拥而至,影像与其演绎的形式成为全球当下最具有挑战性之一的发挥领域。
    发展到今天的上海,正逢上中国目前发展的机遇的独特性,活力无穷、人鼎兴旺、新旧交替的上海,孕育了更加适宜的影像产业温床,上海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电影发展的代表。并且,上海电影与上海城市与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发展脉络。当下是产生离奇故事千载难逢的机会。有无限的可能性,是捕捉精彩影像最可贵的机会。可谓时世造英雄。
            当今数码技术的普及,为这座城市的影像纪录提供了一个温床。城市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能力拿起相机或摄像机去纪录这座城市的发生。所以上海年轻的独立影像人蓬勃而起。
            什么是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来自于美国的indepentent moves,指相对于美国大片厂系统,如好莱坞、华纳兄弟等八大电影公司之外的一些非主流的,小制作成本的电影,称为独立电影。
            什么是中国年轻的独立影像?
            在目前中国年轻的独立影像包括独立电影、民间电影,一些独立机构、独立导演制作人,影视学院、艺术家、设计师等从事这方面的,我们统称为中国独立影像。
            什么是Imagetunnel?
            Image Tunnel,作为民间推介上海文化艺术产业的,目前是上海唯一专门放映中国独立影像的地方,纪录片占主要部分,被誉为“上海最小的电影院”。
            lmagetunnel从2005年的影像隧道“苏州河怀旧艺术节”,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的推荐“新生代的人文记录片的崛起”,2007年关注与扶持上海独立影像产业开始,每周末的影视放映导演与观众活动,2008年以来至今的继续推动影像的产业,Imagetunnel从最地层、最根基、从新一轮的影像人在摇篮中起步关爱,她所展示的平台,意味着影像潜力 无限的可能性。。。。。Image Tunnel周末影像放映研讨已慢慢走入正轨。并且提供了导演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而且在网站的博客与电子杂志上有专门影评与介绍。
            Imagetunnel作为上海民间唯一的坚持研讨放映中国的独立影像片,尤其是上海年轻的独立影像人的片子,最初从周末影视活动的初衷:中国目前影视市场“韩流汹涌”、“日剧泛滥”,中国的影像文化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中国的影像需要走出自己的误区,在探索商业运作与艺术表现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模式,为中国人创造出更多的影视精神食粮。中国影像作品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导演、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努力,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逐步推动中国的影像产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Imagetunnel从2007年3月至今放映120多部片子的与研讨,在几年的运作中发现,我们可以从实际运作中发现一些问题。

            中国影视产业------- -小成本年轻的独立影像产业最脆弱
            目影像产业在中国目前的运作是非常具有艰难性与挑战性的!
            体现在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小成本艺术独立影像几乎没有放映的可能性,电影院对它们来说更几乎是天方夜谭,除了在个别画廊有很少的放映。所以独立电影没有正规的渠道,与观众没有沟通的平台。小成本制作是一个角落。
            首先,市场严重脱节,一方面。独立影像人的片子除了专业圈内的交流。影像是一项投资比较大的作品,所以操作的风险性与艰难性给创作者的压力是双重的,更心酸的是在双重压力下,baby诞生了,没有祝福,没有观众,很容易导致一批脆弱的影像人,由最初的激情诞生了第一部自己的纪录片,继而把梦想扼杀在希望的摇篮中。把做广告片来先解决经济问题为由,有时恰恰是这样错过了一些时机,其实影像从某种意义上最具魅力之一的是,历经沧桑、淡然的忘我,不懈的坚持之后所蕴涵的影像之上的一种精神。另一方面,观众没有渠道看到国产导演的片子,中国电影处在大众的一片抱怨声中。
            面临着严峻的事实是,这个产业在初级阶段,投资很大,产业运作几乎让业内人丧失信心。导演往往在自我想象中飞到了顶点,最后坠落在没有观众的现实中绝望。导演与观众对振兴中国年轻的影像产业意识非常朦胧。
            与其对应的摄影在画廊的普及系性面比较广与宽,而影像除了极少数画廊偶而,而且播放一些观念的艺术影像,这些观念影像基本上烙印着西方的观念,因此,收藏的也是外国人。基本上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上海的主力。

            从Image Tunnel放映研讨的年轻的独立影像片所反映目前的状况
            记录片
            由于上海近几年城市的发展速度飞快,城市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百姓中所发生的人情故事都映射了城市变迁所带给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观念的变化,所以,在上海的导演,尤其是年轻人,关注自己城市变迁题材的纪录片居多。而且与导演自身的情感记忆有关,因此,在视觉与情感上都非常具有冲击力,并且具有人文关怀的记录价值。如《闲着》,《秦关路10号》,《乡愁》,《梦想的彼岸》,《单恋一支花》,《来来去去》,《80荷尔蒙》,《城市记忆的守护者》,《艰持》,《活着》。《有房出租》等,反映其它城市关于游戏与拆迁的有《金农》,《东湖阿凡达》,《别墅村民》等
            其次,部分的导演把视角触及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他们的神秘与朴质,与大自然最紧密的民族成了人厌倦了城市浮躁猎奇与心灵的避风港,城市的急速发展与现代化所产生的人心浮躁、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以及新的价值观的建立,使得一部分导演将纪录视角转向了那些尚未列入现代化进程的边缘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些仍保有传统习俗和亲近自然的生活形态中,如《风经》、《秘境囤堡》《脸子》、《小喇嘛》《藏文化》等,这些导演并不单只纪录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在镜头后隐含了自己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

            目前小成本独立影像产业所具有的潜力
            我曾经问过一些导演与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年长一点的表现出没有信心。年轻人倒是很有信心,但仔细发现,年长没有信心并不意味放弃,他们依然在努力,年轻人的信心,因为年轻!所以我暗自欣慰。对中国电影盲目的悲观与盲目的推崇都是没有实际的根据。

            1.中国目前发展的机遇的独特性,当下是产生离奇故事千载难逢的机会。有无限的可能性,是捕捉精彩影像最可贵的机会。可谓时世造英雄。就上海而言,她的发展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上海历来就是一个传奇的地方,而且在过去30年代,冒险家的乐园-------上海,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走过一段辉煌的影像历程。。。。。,今天,活力无穷、人鼎兴旺、新旧交替的上海,孕育了更加适宜的影像产业温床,

            2.器材由贵族成为平民的普及,数码影像的普及化,大众化走向,由贵族转为平民,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故事与器材都具备时,影像人到了一定数量,影像人才竞争的可能性,才能使上海影像产业具备国际高水准的竞争能力。

            3.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整个城市人的文化水准是非常优势的,尽管观众目前还处于边缘状态,导演与观众处于隔离的状态,目前由于影像产业没有运作,一旦产业开始有序起来,其潜力就相当大的。

            4.所以影像产业瞻前性的培育与产业运作是影像产业很重要的因素。

    上海目前致力于推广人文动态影像的机构的状况
             目前近几年致力于人文影像的有一些民间的团体正在减少,学校机构,一些美术馆等画廊也会有些影像的展览。
             然而目前上海的影像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除了放大片的电影院,没有专门放独立影像的影院,尽管民间、学校、官方等已经有极少提供扶持独立影像产业的平台。但是,目前各高校并没有形成互动与交流。而且校内社团活动也多是放映市面上可以购得的电影。
            国际上的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及其关注,但他们寻找片源局限在他们所知的影视行业。事实上,有部分有价值的影像被遗落了。

    艺术与小成本的模式,如何走向产业化?
            中国目期不是缺乏钱投资。而是艺术与生活是脱节的,对自己民族主流艺术的没有真正领悟,导致消费的价值去向出现问题,投资无法入手,这与教育与长期的文化产业处于空缺有关。

            影像肩负着记录飞速发展上海与振兴他的事业的双重性的任务。独立影像对于上海当下的叱咤风云变化的纪录与具有文献价值和艺术创造价值。

    政府扶持中国年轻的影像作为瞻前性的文化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影像是一个聚集传媒,而且涉及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域,在过去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因为历史等原因会考虑很多因素。。。。
            然而时代在改变,从我们以上列举的年轻人的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的所关注的生活。
            目前国内影视圈的局限性导致了国外电影界对中国影像的了解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影像已经不是电影导演的专利了,影像的技术使之发挥的可能性超越了我们的想像,正在做是最关键的因素,通过我们的努力,影像的潜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因此,政府在目前的形势中应根据现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资金来促动中国年轻的影像事业的发展。是迫在眉睫!
    在国外,比如美国,它有专门放映小成本艺术独立影像的小型影院,提供了一些关注这些具有当下发生发展具有纪录意义影像的人群,它保证了这些独立影像可以正常运行的生存条件。
            那么政府加强力度有目的扶持一些做的比较系统的民间机构,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共同宝贵资源,因为民间运作的机构,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很大,维持下去是极有限的。我们政府、学者应该实地考察去支持,作为国家利益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政府也在投钱支持一些社区的文化活动,包括放映露天电影等,但由于做的没有水准,结果是很痛惜的。
            沟通导演与观众的桥梁,是上海民间影像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韩妤齐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班,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M50创始人之一,创办Imagetunnel,主要纪录片《梦想的彼岸》2008年入选纽约REEL CHINA 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梦想的彼岸》片长:90分钟


    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
    一条古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
    一条承载、造就了无数人梦想的河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今的沸沸扬扬只是沧海一粟。
    但是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利。
    所以如果这世界的浮华依旧,
    如果你的生存仍然心情沮丧,
    但有一缕阳光始终在闪烁跳动,这就是梦想。
    仅以此片讲述:
    2002年 因缘进驻莫干山路50号
    2003年 保护M50开始到整个莫干山路地块
    2004年 “东方的塞纳左岸”到关注整个上海的变迁
    2005年 “影像隧道”苏州河怀旧艺术节
    14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
    2006年 世博前夕与带动新生代的力量
    2007年 周末的中国小成本艺术独立影像研讨

    2011年影像隧道跟踪纪录片系列:独立影人纪实《一只风筝的自由主义理想》
    风筝之所以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是因为始终有人掌控着它的方向。


    纪录片的野生时代

    金葛

    “独立电影在中国可能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在这个时代,什么是值得我们去纪录去表现的?”“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在那里,观众在那里?”这些是我们在韩妤齐老师创立的Image Tunnel的一个名叫“纪录片的野生时代”的论坛上热烈讨论的问题。

    野生时代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因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独立纪录片的开放性和活力。随着数码摄像器材和电脑编辑软件的普及,拍电影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纪录片又特别具有民主性,你不需要高薪去聘请明星,也不需要那些昂贵的特技。 野生的对立面是圈养,有些观众觉得我们是要和体制内的主旋律作品或商业运作的娱乐文化划清界限,但其实我们更想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不受束缚不甘平庸的态度。过去几年中比较成功的几部纪录片,不少都是由个体的独立电影人,在微不足道的预算下,拿着简易的设备拍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独立纪录片就是容易的事情。创作者往往为它们的作品付出了旁人难以想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许亮导演为了拍出“算命”这部片子,跟一对残疾人夫妇一起生活了两年多。还有范立欣导演的片子“归途列车”,也是跟随了一个农民工三年的春运历程。我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片“金农”也花了两年多时间在中美两地调研,往往和片中的网络游戏玩家朝夕相处数月,建立起双向的理解后,才开始拍摄采访。

    好的纪录片毕竟不是拿起相机随便拍拍眼前的事。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拍摄技巧,电影语言,或编辑手法,甚至讲故事所需要的人文知识在我们教育系统中也是被忽视的。所以摄像机的普及并不代表着独立电影时代的到来。一部片子要值得观众花时间去看,要和娱乐大片的感官刺激和明星效应竞争,就一定要有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的力量,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但中国是不缺好故事的,在过去30年中,我想每个人都体会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普通人的生活的冲击。我觉得这种个人轨迹和社会轨迹的互动而形成的故事正是最适合纪录片的题材,而这些真实的故事往往比小说更跌宕起伏匪夷所思。

    过去几年中,有些中国纪录片获得国际奖项是因为关注了主流媒体通常忽视的一些不和谐的“角落”,西方文化界本身比较排斥中国主流媒体的官腔,于是就特别欣赏有批判现实意义的一些作品。这些片子的表现手法往往也反叛传统的电影手法,它们的叙事性不强,很少刻意地运用矛盾或高潮等传统的故事元素,节奏也偏慢,一个镜头往往持续几分钟,它们就象是挂在墙上的镜子一样冷静地观察着现实,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就是这种类型。这些直面社会现实的片子确实填补了国内主流媒体的一些空白,但它们在国内只吸引到少量的观众,其中又以文化精英为主,而这些片子关注的群体本身似乎也不理解这些片子。不少国外影评家也开始对这些旁观式的纪录片产生了质疑,消极的纪录是否能触及表面之下的真实?驱除了过度叙事和诠释后作者又怎样和观众建立起交流?我想最终我们的独立纪录片必须要找到和国内观众共鸣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要向Discovery或BBC的Channel4 这样的市场上的成功者学习,我们也可以在讲一个吸引观众的故事的同时引发公众对社会议题的思考和讨论。

    传播渠道是另一个让野生电影人郁闷的事,我们的独立纪录片除了国外的影展和国内的小众放映场所还有别的生存空间吗?在国外,独立电影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在美国,我们不说那些其实预算不小的非好莱坞出品的电影,就是最小制作最独立的纪录短片,也有上千个大小电影节可以去参选。而众多发行商或电视台都在这些电影节上寻找适合的片子,一旦谁的片子被选中,这个独立电影人就有了靠拍电影谋生的希望。更不要说那些得奖的导演们,他们也许就此出茧成蝶。这种体制源源不断地为美国的电影产业提供着有才华的新人,比如昆汀或迈克摩尔都是靠靠小制作的纪录片在电影节上成名,从而成为执导大片的名导的。我们的国内也有少数的幸运者获得过一些国外电影节的承认,由于我们的文艺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所以国外电影节的得奖一般也会得到国内的跟风式认可,这种曲线救国的模式在国内人文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自有其合理性。除了电影节,国外的独立电影人还有很多公共的资源,比如说大学,图书馆,论坛,博物馆,还有IMDB, withoutabox, 这样的网站帮助电影人找合作伙伴,找资料,找发行渠道,找宣传平台。

    那么我们中国能不能有这样为独立纪录片服务的平台呢?韩妤齐老师正是想把她创立的Image Tunnel 打造成这样一个平台。有些东西是Tmage Tunnel 已经在做的,自2005年起,这个上海最小的电影院就已经播放了来自90多位导演的120多部作品,其中不少导演的事业从这里开始起飞。我们几个刚上路的独立导演也已经在这里得到了展示自己作品,搜集有益反馈的机会。我们接下来还计划建立一个独立纪录片的档案库,用以积累,交流和共享各类创意和经验。同时,我们深信跨界和整合是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image tunnel 已经举办了多场原创诗歌朗诵会,原创古典吉他音乐会等活动,很自然的这些艺术形式都和纪录片摩擦出了精彩的火花。并且,我们期待和更多的草根的电影观赏场所合作,他们可以是咖啡管,图书馆,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开放的客厅,但是这些地方无处不在,联合起来,它们也可以是一个影响广泛的“院线”,一个对野生的纪录片开放的“院线”。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真正的春天也许要等几年才会到来,而image tunnel 也许暂时还是个有些孤独的拓荒者,但我们已踏踏实实地走在了追梦的路上。

    作者简介:

    金葛,上海外国语大学经贸学院学士,纽约Fordham Univeristy传播学硕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传播学博士生。独立影像制作人。主要作品有纪录片“金农”,实验故事片“南京路”等。


    《金农》
    网络游戏玩家愿意为游戏中的虚拟宝物付出现实中的金钱,于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诞生了:金农,有不少中国年青人以打游戏为生,他们把打出的虚拟金币卖给其它玩家或者为他人练级。在美国,不少游戏玩家成了中国金农的顾客,但是也有不少人把金农视为虚拟世界中的入侵者。本片导演金葛在中美两地作了长期的调研和采访,为观众展现了那些生活在虚拟和现实的边界的人物的故事。



    《东湖阿凡达》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的超过200亩的水面即将被填并被改造成高端房地产项目. 武汉一些普通公民担忧这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他们自发组织起了一个叫"每个人的东湖"的团队. 本片纪录了这些普通人怎样通过网络讨论, 行为艺术,摄影摄像等手段来争取对东湖环境的关注.


    纪录片的野生时代-------纪录片创作的坚守之道

    作者:王秀岳

    对于独立影像创作者来说,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题材的选择,题材决定了片子的命运,对于纪录片《别墅村民》这个片子来说,作者到这个海滨城市旅游,无意中发现在繁华的街道,高耸的大楼背后,居然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住着城市里的别墅,过着农村的生活,有的在某个工厂打工,每月领取薪水,有的是自己做小本生意,买菜,当人力三轮车夫,一些老人在靠“拾荒”谋生,他们都是拖家带口,一家老小来到城里,居住在这一片未开发完全的别墅里,冬天生火炉子取暖,吃水靠“压水井”,他们每个人早出晚归,是城市人又是农村人,在这里,除了这一栋栋价值百万的别墅之外,看不出城市的半点影子,俨然形成了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另一个社会,这就是我看到的城中村景象,也许每一个大城市都会有城中村,但是这个刚开发不久的城市开发区,也留下了独特而又奢华的“城中村”,作为创作者,这样的时空差异,让我有种强烈的表达愿望,决定要拿起摄像机进行客观真实的纪录,这样的题材,需要拍摄数量的积累,也需要一些运气和时机,正象于广义导演所讲,他之所以拍摄《小李子》这样的片子,就是因为他对家乡有种眷恋,时隔几年再次回到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有种亲切感,见到一些战友或是玩伴,更有一种感慨!从纪录伐木工人的《木帮》到2008年获得多个大奖的纪录片《小李子》,近期又有一部《光棍》在做后期,导演说这是他的三部曲,他会一直在这个地方拍下去,坚持到最后,因为生长在这个地方,漂泊二十几年后又回到这里,应该是自己最后的宿命。他还提到独立电影应该有个自己的圈子,人越多越壮大,这个群体走出去,中国的独立电影就有希望了。

    诚然,独立电影在国内的发展处于一个野生时代,从前期选题策划,到拍摄器材,再到后期剪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全能,这就是独立制片、导演、制作。野生时代的单干是可以的,但是需要一个群体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发挥群体的力量。独立电影除了我提到的选择题材还有就是拍摄资金的支持,后期技术保障,最后影院发行上映,这几个环节都要完善起来,中国的独立电影才真正壮大起来。贾樟柯导演的《海上传奇》在上海联合院线上映了三天,被迫下线,原因很明了,没有观众,没有票房,独立电影没有市场。如何走出这种局面,有官方人士提出只有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的独立电影才有市场,才会有收益,整个市场才会真正形成。

    看来,围绕纪录片的野生时代这个话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创作上要有自己的坚守之道,那就是题材的选取,推广上也要有道可循,就是要形成完善的发行放映渠道。这就是纪录片或者说是独立影像的坚守之道。

    王秀岳,独立影像人,动画片导演。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


    《别墅村民》这是一部城中村题材的纪录电影。主要讲述了居住在海边别墅外来务工人员的真实生活。他们来自不同地方,蜗居在城市里的荒废别墅里,冬天烤火取暖,吃水用水井,白天到城市里打工赚钱,晚上回到别墅村住宿。影片折射出当下城中村的社会现实,侧面反映了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盲目开发等社会问题,影片用客观、静止的画面语言反映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


     

    纪录片:123……

    毛广聚

    1

    刚买了两本书,一本是《贾想》,是贾樟柯的电影手记;另一本是《最好的时光》,是侯孝贤的电影记录。
    两位导演都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世界电影中拥有自己的位置。无疑,这是我很喜欢的两位导演。

    2

    我最近在拍一个纪录片,我也拍过一部叫《红风筝》的故事短片,也在写几个故事片的剧本。一直以来都有对纪录片的情节,从大学时代开始。喜欢它,是因为它能活生生地记录我所感兴趣的人和事,并以此来表达我的看法和观点。它有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它能真实地呈现出一种状态,能让我们在影像中找到自己所身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能从纪录片这种形式中感受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我们能以或平静或猎奇的心态看到普通人的生活,看到自己在影像之中那些被我们忽视和漠视的现实状态,并引起我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我之前有几个纪录片的拍摄计划,但一直以来都不敢去实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纪录片是最难做的,它不像故事片,一切都可以以虚假的名义来演绎别人或真实或虚假的故事,可以搭景,可以创造,可以人为地制造情境,但纪录片不可以。故事片跟演员的个人生活无关,跟演员个人感情、世界观、人生观、政治取向、信仰等等都没有关系,不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也不会侵犯到个人的尊严,但纪录片会。你所要拍摄的人物,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物,要进入他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情感和内心,并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被别人来观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这不仅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还涉及到个人的尊严,纪录片放映以后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有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有些影响就可能会很消极,具体是怎么样,谁又能预料到呢。二是,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要有很多资金的支撑。每一个纪录片作者在一部片子结束之后都会有很多遗憾,因为我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拍摄到那些精彩的片段,我们所谓的记录,也只是片段的记录,所谓的真实也只能是片段的真实,或者整体观感的真实。

    3

    有人问我,你怎么看纪录片,我说纪录片是一种表达。
    没错,纪录片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手段,作为表达手段它的性质是和文字、绘画一样的。
    它并不是纯粹地记录生活,它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对现实的记录,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每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都会有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它甚至是一篇论文。

    4

    现阶段而言,纪录片的困境,一是源于这个片种本身的特性,如人面对摄影机的问题,摄影机对被拍摄对象的侵入,被拍摄对象对摄影机的回避和欺骗等。
    以下原因也注定了纪录片的艰难处境。
    首先是我们缺乏纪录片的精神,所谓纪录片精神,我理解为是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与批判,从而促使我们的文化和文明不断进步的精神。
    其次,我们缺乏对大众的纪录片教育,纪录片依然是知识分子和精英行为。
    三是,我们国家没有对纪录片的扶持计划和相关基金。
    四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至上的社会、家庭和人生理念,注定了纪录片的艰难处境。

    5

    纪录片的播出渠道,是掌握在国家电视台的,而我们的国家电视台又是有相关的政策限制的,很多反映现实的作品是被视为不适合播出的。
    而民间的放映机构也基本类似酒吧、沙龙、画廊、小艺术区、小社团等,是一盘散沙,没有集聚效应,更谈不上有任何影响力。
    虽然有各种国内国际的赛事,但对很多纪录片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件挺难的事,首先是渠道不畅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国内很多赛事也良莠不齐,让人看不到对纪录片的真诚,也谈不上有什么较大的影响。国际的赛事,渠道又不大畅通,对于个人纪录片爱好者来说,参赛也是一件挺难的事。
    国家的地方的电视台有资金却出不了好作品,民间的有好题材却没有资金和人员配置,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纪实频道虽然搞了几届真实中国计划,还是有很多门槛的。

    6

    关于纪录片的野生时代是否到来的问题。
    大家都在说纪录片的野生时代该到来了。
    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人拍纪录片成为一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可以拍纪录片。
    似乎,纪录片对每一个拥有DV的个人已经成为可能,那么作为表达手段的纪录片,它的野生时代是否已经来临?这恐怕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
    野生的状态应该是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态势,有很多拿得出的作品,有这个片种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并有所影响力,但是我们还没看到。
    再结合以上几点纪录片面临的困境来看,那么野生的时代是否真的已经到来了呢?

    7

    回到贾樟柯和侯孝贤。
    贾樟柯和侯孝贤的电影,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如果一个纪录片爱好者或从业者,不去接触这两位导演,是有点说不过去的。如果一个关注艺术、现实和人生的导演,不去看他们的影片,同样是说不过去的。
    贾樟柯一直把纪录片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片种,侯孝贤的电影中也是汲取了很多纪录片的因素。
    《二十四城记》贾樟柯采取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延续到他最近的《海上传奇》。他所采取的纪录片形式,不拒绝演员,《二十四城记》里是如此,《海上传奇》也是如此,有人质疑,这是否背离纪录片的传统和精神,有这样的质疑是正常的,但我们把这两部作品看下来,的确会有很强烈的质感,会有对现实的更确切的认识和判断。
    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它有自己的特质。我们无法还原的现实,如果通过一场演绎能给人以现实的感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表达。但它的前提是不要失去纪录片这一片种的特质。
    侯孝贤的电影,给我们的感受都是无比的真实,这种真实来自于他对现实的还原能力,虽然都是演员在演绎,但在他极为真实的场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境和情感就像纪录一样的让我们惊叹。侯孝贤在《戏梦人生》里也采用了现实人物和剧情对接的方式,给人一种人生的真实的感,但它是剧情片。
    这些经验,是否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呢?

    8

    我期待更多的纪录作品关注现实人生,我期待在电影院里看到纪录片,就像我期待艺术院线一样,如果这一天到来了,纪录片的时代也就真正到来了。那么,我们社会的自由度也就更加宽广了。
    虽然这很艰难,但,暂且让我抱有希望。


    毛广聚,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独立电影剧情片《红风筝》,目前正在拍纪录片片名暂定《海上花》


    Cnngo的采访影像隧道:上海独立电影人的老巢

    莫干山路M50创意园里的一间简易小阁楼却是上海独立电影人最后的窝
    http://www.cnngo.com/zh-hans/shanghai/play/image-tunnel-the-last-stand-for-shanghai-indie-filmmaker-712208


    纪录片的野生时代
    影像文化弥漫全球的时代-------中国人文影像发展面临的境遇
    韩妤齐

            影像是开启人类的情感之梦留下的印迹,影像的魅力在于把瞬间成为永恒!

            影像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珍贵,优秀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艺术影像,不仅具有艺术的创造性,同时还具备了研究当时人文的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是一个影像弥漫全球,城市与影像溶为一体的时代。
            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影像制作者蜂拥而至,影像与其演绎的形式成为全球当下最具有挑战性之一的发挥领域。
    发展到今天的上海,正逢上中国目前发展的机遇的独特性,活力无穷、人鼎兴旺、新旧交替的上海,孕育了更加适宜的影像产业温床,上海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电影发展的代表。并且,上海电影与上海城市与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发展脉络。当下是产生离奇故事千载难逢的机会。有无限的可能性,是捕捉精彩影像最可贵的机会。可谓时世造英雄。
            当今数码技术的普及,为这座城市的影像纪录提供了一个温床。城市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能力拿起相机或摄像机去纪录这座城市的发生。所以上海年轻的独立影像人蓬勃而起。
            什么是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来自于美国的indepentent moves,指相对于美国大片厂系统,如好莱坞、华纳兄弟等八大电影公司之外的一些非主流的,小制作成本的电影,称为独立电影。
            什么是中国年轻的独立影像?
            在目前中国年轻的独立影像包括独立电影、民间电影,一些独立机构、独立导演制作人,影视学院、艺术家、设计师等从事这方面的,我们统称为中国独立影像。
            什么是Imagetunnel?
            Image Tunnel,作为民间推介上海文化艺术产业的,目前是上海唯一专门放映中国独立影像的地方,纪录片占主要部分,被誉为“上海最小的电影院”。
            Imagetunnel从2005年的影像隧道“苏州河怀旧艺术节”,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的推荐“新生代的人文记录片的崛起”,2007年关注与扶持上海独立影像产业开始,每周末的影视放映导演与观众活动,2008年以来至今的继续推动影像的产业,Imagetunnel从最地层、最根基、从新一轮的影像人在摇篮中起步关爱,她所展示的平台,意味着影像潜力 无限的可能性。。。。。Image Tunnel周末影像放映研讨已慢慢走入正轨。并且提供了导演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而且在网站的博客与电子杂志上有专门影评与介绍。
            Imagetunnel作为上海民间唯一的坚持研讨放映中国的独立影像片,尤其是上海年轻的独立影像人的片子,最初从周末影视活动的初衷:中国目前影视市场“韩流汹涌”、“日剧泛滥”,中国的影像文化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中国的影像需要走出自己的误区,在探索商业运作与艺术表现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模式,为中国人创造出更多的影视精神食粮。中国影像作品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导演、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努力,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逐步推动中国的影像产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Imagetunnel从2007年3月至今放映120多部片子的与研讨,在几年的运作中发现,我们可以从实际运作中发现一些问题。
            
            中国影视产业------- -小成本年轻的独立影像产业最脆弱
            目影像产业在中国目前的运作是非常具有艰难性与挑战性的!
            体现在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小成本艺术独立影像几乎没有放映的可能性,电影院对它们来说更几乎是天方夜谭,除了在个别画廊有很少的放映。所以独立电影没有正规的渠道,与观众没有沟通的平台。小成本制作是一个角落。
            首先,市场严重脱节,一方面。独立影像人的片子除了专业圈内的交流。影像是一项投资比较大的作品,所以操作的风险性与艰难性给创作者的压力是双重的,更心酸的是在双重压力下,baby诞生了,没有祝福,没有观众,很容易导致一批脆弱的影像人,由最初的激情诞生了第一部自己的纪录片,继而把梦想扼杀在希望的摇篮中。把做广告片来先解决经济问题为由,有时恰恰是这样错过了一些时机,其实影像从某种意义上最具魅力之一的是,历经沧桑、淡然的忘我,不懈的坚持之后所蕴涵的影像之上的一种精神。另一方面,观众没有渠道看到国产导演的片子,中国电影处在大众的一片抱怨声中。
            面临着严峻的事实是,这个产业在初级阶段,投资很大,产业运作几乎让业内人丧失信心。导演往往在自我想象中飞到了顶点,最后坠落在没有观众的现实中绝望。导演与观众对振兴中国年轻的影像产业意识非常朦胧。
            与其对应的摄影在画廊的普及系性面比较广与宽,而影像除了极少数画廊偶而,而且播放一些观念的艺术影像,这些观念影像基本上烙印着西方的观念,因此,收藏的也是外国人。基本上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上海的主力。
            
            从Image Tunnel放映研讨的年轻的独立影像片所反映目前的状况
            记录片
            由于上海近几年城市的发展速度飞快,城市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百姓中所发生的人情故事都映射了城市变迁所带给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观念的变化,所以,在上海的导演,尤其是年轻人,关注自己城市变迁题材的纪录片居多。而且与导演自身的情感记忆有关,因此,在视觉与情感上都非常具有冲击力,并且具有人文关怀的记录价值。如《闲着》,《秦关路10号》,《乡愁》,《梦想的彼岸》,《单恋一支花》,《来来去去》,《80荷尔蒙》,《城市记忆的守护者》,《艰持》,《活着》。《有房出租》等,反映其它城市关于游戏与拆迁的有《金农》,《东湖阿凡达》,《别墅村民》等
            其次,部分的导演把视角触及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他们的神秘与朴质,与大自然最紧密的民族成了人厌倦了城市浮躁猎奇与心灵的避风港,城市的急速发展与现代化所产生的人心浮躁、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以及新的价值观的建立,使得一部分导演将纪录视角转向了那些尚未列入现代化进程的边缘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些仍保有传统习俗和亲近自然的生活形态中,如《风经》、《秘境囤堡》《脸子》、《小喇嘛》《藏文化》等,这些导演并不单只纪录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在镜头后隐含了自己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
            
            目前小成本独立影像产业所具有的潜力       
            我曾经问过一些导演与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年长一点的表现出没有信心。年轻人倒是很有信心,但仔细发现,年长没有信心并不意味放弃,他们依然在努力,年轻人的信心,因为年轻!所以我暗自欣慰。对中国电影盲目的悲观与盲目的推崇都是没有实际的根据。
            
            1.中国目前发展的机遇的独特性,当下是产生离奇故事千载难逢的机会。有无限的可能性,是捕捉精彩影像最可贵的机会。可谓时世造英雄。就上海而言,她的发展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上海历来就是一个传奇的地方,而且在过去30年代,冒险家的乐园-------上海,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走过一段辉煌的影像历程。。。。。,今天,活力无穷、人鼎兴旺、新旧交替的上海,孕育了更加适宜的影像产业温床,

            2.器材由贵族成为平民的普及,数码影像的普及化,大众化走向,由贵族转为平民,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故事与器材都具备时,影像人到了一定数量,影像人才竞争的可能性,才能使上海影像产业具备国际高水准的竞争能力。

            3.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整个城市人的文化水准是非常优势的,尽管观众目前还处于边缘状态,导演与观众处于隔离的状态,目前由于影像产业没有运作,一旦产业开始有序起来,其潜力就相当大的。

            4.所以影像产业瞻前性的培育与产业运作是影像产业很重要的因素。

    上海目前致力于推广人文动态影像的机构的状况
            
    目前近几年致力于人文影像的有一些民间的团体正在减少,学校机构,一些美术馆等画廊也会有些影像的展览。
            然而目前上海的影像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除了放大片的电影院,没有专门放独立影像的影院,尽管民间、学校、官方等已经有极少提供扶持独立影像产业的平台。但是,目前各高校并没有形成互动与交流。而且校内社团活动也多是放映市面上可以购得的电影。
            国际上的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及其关注,但他们寻找片源局限在他们所知的影视行业。事实上,有部分有价值的影像被遗落了。
           
    艺术与小成本的模式,如何走向产业化?
            中国目期不是缺乏钱投资。而是艺术与生活是脱节的,对自己民族主流艺术的没有真正领悟,导致消费的价值去向出现问题,投资无法入手,这与教育与长期的文化产业处于空缺有关。
     
           影像肩负着记录飞速发展上海与振兴他的事业的双重性的任务。独立影像对于上海当下的叱咤风云变化的纪录与具有文献价值和艺术创造价值。

    政府扶持中国年轻的影像作为瞻前性的文化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影像是一个聚集传媒,而且涉及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域,在过去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因为历史等原因会考虑很多因素。。。。
            然而时代在改变,从我们以上列举的年轻人的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的所关注的生活。
            目前国内影视圈的局限性导致了国外电影界对中国影像的了解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影像已经不是电影导演的专利了,影像的技术使之发挥的可能性超越了我们的想像,正在做是最关键的因素,通过我们的努力,影像的潜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好,
            因此,政府在目前的形势中应根据现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资金来促动中国年轻的影像事业的发展。是迫在眉睫!
            在国外,比如美国,它有专门放映小成本艺术独立影像的小型影院,提供了一些关注这些具有当下发生发展具有纪录意义影像的人群,它保证了这些独立影像可以正常运行的生存条件。
            那么政府加强力度有目的扶持一些做的比较系统的民间机构,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共同宝贵资源,因为民间运作的机构,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很大,维持下去是极有限的。我们政府、学者应该实地考察去支持,作为国家利益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政府也在投钱支持一些社区的文化活动,包括放映露天电影等,但由于做的没有水准,结果是很痛惜的。
            沟通导演与观众的桥梁,是上海民间影像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韩妤齐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班,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M50创始人之一,创办Imagetunnel,主要纪录片《梦想的彼岸》2008年入选纽约REEL CHINA 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梦想的彼岸》片长:90分钟


    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
    一条古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
    一条承载、造就了无数人梦想的河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今的沸沸扬扬只是沧海一粟。
    但是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利。
    所以如果这世界的浮华依旧,
    如果你的生存仍然心情沮丧,
    但有一缕阳光始终在闪烁跳动,这就是梦想。
    仅以此片讲述:
    2002年   因缘进驻莫干山路50号
    2003年   保护M50开始到整个莫干山路地块
    2004年 “东方的塞纳左岸”到关注整个上海的变迁
    2005年 “影像隧道”苏州河怀旧艺术节
             14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
    2006年   世博前夕与带动新生代的力量
    2007年   周末的中国小成本艺术独立影像研讨

    2011年影像隧道跟踪纪录片系列:独立影人纪实《一只风筝的自由主义理想》
    风筝之所以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是因为始终有人掌控着它的方向。


    纪录片的野生时代
     
    金葛
     

    “独立电影在中国可能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在这个时代,什么是值得我们去纪录去表现的?”“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在那里,观众在那里?”这些是我们在韩妤齐老师创立的Image Tunnel的一个名叫“纪录片的野生时代”的论坛上热烈讨论的问题。

    野生时代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因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独立纪录片的开放性和活力。随着数码摄像器材和电脑编辑软件的普及,拍电影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纪录片又特别具有民主性,你不需要高薪去聘请明星,也不需要那些昂贵的特技。 野生的对立面是圈养,有些观众觉得我们是要和体制内的主旋律作品或商业运作的娱乐文化划清界限,但其实我们更想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不受束缚不甘平庸的态度。过去几年中比较成功的几部纪录片,不少都是由个体的独立电影人,在微不足道的预算下,拿着简易的设备拍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独立纪录片就是容易的事情。创作者往往为它们的作品付出了旁人难以想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许亮导演为了拍出“算命”这部片子,跟一对残疾人夫妇一起生活了两年多。还有范立欣导演的片子“归途列车”,也是跟随了一个农民工三年的春运历程。我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片“金农”也花了两年多时间在中美两地调研,往往和片中的网络游戏玩家朝夕相处数月,建立起双向的理解后,才开始拍摄采访。

    好的纪录片毕竟不是拿起相机随便拍拍眼前的事。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拍摄技巧,电影语言,或编辑手法,甚至讲故事所需要的人文知识在我们教育系统中也是被忽视的。所以摄像机的普及并不代表着独立电影时代的到来。一部片子要值得观众花时间去看,要和娱乐大片的感官刺激和明星效应竞争,就一定要有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的力量,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但中国是不缺好故事的,在过去30年中,我想每个人都体会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普通人的生活的冲击。我觉得这种个人轨迹和社会轨迹的互动而形成的故事正是最适合纪录片的题材,而这些真实的故事往往比小说更跌宕起伏匪夷所思。

    过去几年中,有些中国纪录片获得国际奖项是因为关注了主流媒体通常忽视的一些不和谐的“角落”,西方文化界本身比较排斥中国主流媒体的官腔,于是就特别欣赏有批判现实意义的一些作品。这些片子的表现手法往往也反叛传统的电影手法,它们的叙事性不强,很少刻意地运用矛盾或高潮等传统的故事元素,节奏也偏慢,一个镜头往往持续几分钟,它们就象是挂在墙上的镜子一样冷静地观察着现实,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就是这种类型。这些直面社会现实的片子确实填补了国内主流媒体的一些空白,但它们在国内只吸引到少量的观众,其中又以文化精英为主,而这些片子关注的群体本身似乎也不理解这些片子。不少国外影评家也开始对这些旁观式的纪录片产生了质疑,消极的纪录是否能触及表面之下的真实?驱除了过度叙事和诠释后作者又怎样和观众建立起交流?我想最终我们的独立纪录片必须要找到和国内观众共鸣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要向Discovery或BBC的Channel4 这样的市场上的成功者学习,我们也可以在讲一个吸引观众的故事的同时引发公众对社会议题的思考和讨论。

    传播渠道是另一个让野生电影人郁闷的事,我们的独立纪录片除了国外的影展和国内的小众放映场所还有别的生存空间吗?在国外,独立电影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在美国,我们不说那些其实预算不小的非好莱坞出品的电影,就是最小制作最独立的纪录短片,也有上千个大小电影节可以去参选。而众多发行商或电视台都在这些电影节上寻找适合的片子,一旦谁的片子被选中,这个独立电影人就有了靠拍电影谋生的希望。更不要说那些得奖的导演们,他们也许就此出茧成蝶。这种体制源源不断地为美国的电影产业提供着有才华的新人,比如昆汀或迈克摩尔都是靠靠小制作的纪录片在电影节上成名,从而成为执导大片的名导的。我们的国内也有少数的幸运者获得过一些国外电影节的承认,由于我们的文艺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所以国外电影节的得奖一般也会得到国内的跟风式认可,这种曲线救国的模式在国内人文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自有其合理性。除了电影节,国外的独立电影人还有很多公共的资源,比如说大学,图书馆,论坛,博物馆,还有IMDB, withoutabox, 这样的网站帮助电影人找合作伙伴,找资料,找发行渠道,找宣传平台。

    那么我们中国能不能有这样为独立纪录片服务的平台呢?韩妤齐老师正是想把她创立的Image Tunnel 打造成这样一个平台。有些东西是Tmage Tunnel 已经在做的,自2005年起,这个上海最小的电影院就已经播放了来自90多位导演的120多部作品,其中不少导演的事业从这里开始起飞。我们几个刚上路的独立导演也已经在这里得到了展示自己作品,搜集有益反馈的机会。我们接下来还计划建立一个独立纪录片的档案库,用以积累,交流和共享各类创意和经验。同时,我们深信跨界和整合是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image tunnel 已经举办了多场原创诗歌朗诵会,原创古典吉他音乐会等活动,很自然的这些艺术形式都和纪录片摩擦出了精彩的火花。并且,我们期待和更多的草根的电影观赏场所合作,他们可以是咖啡管,图书馆,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开放的客厅,但是这些地方无处不在,联合起来,它们也可以是一个影响广泛的“院线”,一个对野生的纪录片开放的“院线”。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真正的春天也许要等几年才会到来,而image tunnel 也许暂时还是个有些孤独的拓荒者,但我们已踏踏实实地走在了追梦的路上。

    作者简介:
     
    金葛,上海外国语大学经贸学院学士,纽约Fordham Univeristy传播学硕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传播学博士生。独立影像制作人。主要作品有纪录片“金农”,实验故事片“南京路”等。


    《金农》
    网络游戏玩家愿意为游戏中的虚拟宝物付出现实中的金钱,于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诞生了:金农,有不少中国年青人以打游戏为生,他们把打出的虚拟金币卖给其它玩家或者为他人练级。在美国,不少游戏玩家成了中国金农的顾客,但是也有不少人把金农视为虚拟世界中的入侵者。本片导演金葛在中美两地作了长期的调研和采访,为观众展现了那些生活在虚拟和现实的边界的人物的故事。



    《东湖阿凡达》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的超过200亩的水面即将被填并被改造成高端房地产项目. 武汉一些普通公民担忧这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他们自发组织起了一个叫"每个人的东湖"的团队. 本片纪录了这些普通人怎样通过网络讨论, 行为艺术,摄影摄像等手段来争取对东湖环境的关注.


    纪录片的野生时代-------纪录片创作的坚守之道
     
    作者:王秀岳
     

    对于独立影像创作者来说,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题材的选择,题材决定了片子的命运,对于纪录片《别墅村民》这个片子来说,作者到这个海滨城市旅游,无意中发现在繁华的街道,高耸的大楼背后,居然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住着城市里的别墅,过着农村的生活,有的在某个工厂打工,每月领取薪水,有的是自己做小本生意,买菜,当人力三轮车夫,一些老人在靠“拾荒”谋生,他们都是拖家带口,一家老小来到城里,居住在这一片未开发完全的别墅里,冬天生火炉子取暖,吃水靠“压水井”,他们每个人早出晚归,是城市人又是农村人,在这里,除了这一栋栋价值百万的别墅之外,看不出城市的半点影子,俨然形成了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另一个社会,这就是我看到的城中村景象,也许每一个大城市都会有城中村,但是这个刚开发不久的城市开发区,也留下了独特而又奢华的“城中村”,作为创作者,这样的时空差异,让我有种强烈的表达愿望,决定要拿起摄像机进行客观真实的纪录,这样的题材,需要拍摄数量的积累,也需要一些运气和时机,正象于广义导演所讲,他之所以拍摄《小李子》这样的片子,就是因为他对家乡有种眷恋,时隔几年再次回到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有种亲切感,见到一些战友或是玩伴,更有一种感慨!从纪录伐木工人的《木帮》到2008年获得多个大奖的纪录片《小李子》,近期又有一部《光棍》在做后期,导演说这是他的三部曲,他会一直在这个地方拍下去,坚持到最后,因为生长在这个地方,漂泊二十几年后又回到这里,应该是自己最后的宿命。他还提到独立电影应该有个自己的圈子,人越多越壮大,这个群体走出去,中国的独立电影就有希望了。

    诚然,独立电影在国内的发展处于一个野生时代,从前期选题策划,到拍摄器材,再到后期剪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全能,这就是独立制片、导演、制作。野生时代的单干是可以的,但是需要一个群体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发挥群体的力量。独立电影除了我提到的选择题材还有就是拍摄资金的支持,后期技术保障,最后影院发行上映,这几个环节都要完善起来,中国的独立电影才真正壮大起来。贾樟柯导演的《海上传奇》在上海联合院线上映了三天,被迫下线,原因很明了,没有观众,没有票房,独立电影没有市场。如何走出这种局面,有官方人士提出只有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的独立电影才有市场,才会有收益,整个市场才会真正形成。

    看来,围绕纪录片的野生时代这个话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创作上要有自己的坚守之道,那就是题材的选取,推广上也要有道可循,就是要形成完善的发行放映渠道。这就是纪录片或者说是独立影像的坚守之道。

    王秀岳,独立影像人,动画片导演。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


    《别墅村民》这是一部城中村题材的纪录电影。主要讲述了居住在海边别墅外来务工人员的真实生活。他们来自不同地方,蜗居在城市里的荒废别墅里,冬天烤火取暖,吃水用水井,白天到城市里打工赚钱,晚上回到别墅村住宿。影片折射出当下城中村的社会现实,侧面反映了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盲目开发等社会问题,影片用客观、静止的画面语言反映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



     

    纪录片:123……
     
    毛广聚
     
    1

    刚买了两本书,一本是《贾想》,是贾樟柯的电影手记;另一本是《最好的时光》,是侯孝贤的电影记录。
    两位导演都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世界电影中拥有自己的位置。无疑,这是我很喜欢的两位导演。

    2

    我最近在拍一个纪录片,我也拍过一部叫《红风筝》的故事短片,也在写几个故事片的剧本。一直以来都有对纪录片的情节,从大学时代开始。喜欢它,是因为它能活生生地记录我所感兴趣的人和事,并以此来表达我的看法和观点。它有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它能真实地呈现出一种状态,能让我们在影像中找到自己所身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能从纪录片这种形式中感受一个相对真实的世界,我们能以或平静或猎奇的心态看到普通人的生活,看到自己在影像之中那些被我们忽视和漠视的现实状态,并引起我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我之前有几个纪录片的拍摄计划,但一直以来都不敢去实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纪录片是最难做的,它不像故事片,一切都可以以虚假的名义来演绎别人或真实或虚假的故事,可以搭景,可以创造,可以人为地制造情境,但纪录片不可以。故事片跟演员的个人生活无关,跟演员个人感情、世界观、人生观、政治取向、信仰等等都没有关系,不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也不会侵犯到个人的尊严,但纪录片会。你所要拍摄的人物,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物,要进入他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情感和内心,并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被别人来观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这不仅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还涉及到个人的尊严,纪录片放映以后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有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有些影响就可能会很消极,具体是怎么样,谁又能预料到呢。二是,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要有很多资金的支撑。每一个纪录片作者在一部片子结束之后都会有很多遗憾,因为我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拍摄到那些精彩的片段,我们所谓的记录,也只是片段的记录,所谓的真实也只能是片段的真实,或者整体观感的真实。

    3

    有人问我,你怎么看纪录片,我说纪录片是一种表达。
    没错,纪录片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手段,作为表达手段它的性质是和文字、绘画一样的。
    它并不是纯粹地记录生活,它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对现实的记录,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每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都会有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它甚至是一篇论文。

    4

    现阶段而言,纪录片的困境,一是源于这个片种本身的特性,如人面对摄影机的问题,摄影机对被拍摄对象的侵入,被拍摄对象对摄影机的回避和欺骗等。
    以下原因也注定了纪录片的艰难处境。
    首先是我们缺乏纪录片的精神,所谓纪录片精神,我理解为是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与批判,从而促使我们的文化和文明不断进步的精神。
    其次,我们缺乏对大众的纪录片教育,纪录片依然是知识分子和精英行为。
    三是,我们国家没有对纪录片的扶持计划和相关基金。
    四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至上的社会、家庭和人生理念,注定了纪录片的艰难处境。

    5

    纪录片的播出渠道,是掌握在国家电视台的,而我们的国家电视台又是有相关的政策限制的,很多反映现实的作品是被视为不适合播出的。
    而民间的放映机构也基本类似酒吧、沙龙、画廊、小艺术区、小社团等,是一盘散沙,没有集聚效应,更谈不上有任何影响力。
    虽然有各种国内国际的赛事,但对很多纪录片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件挺难的事,首先是渠道不畅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国内很多赛事也良莠不齐,让人看不到对纪录片的真诚,也谈不上有什么较大的影响。国际的赛事,渠道又不大畅通,对于个人纪录片爱好者来说,参赛也是一件挺难的事。
    国家的地方的电视台有资金却出不了好作品,民间的有好题材却没有资金和人员配置,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纪实频道虽然搞了几届真实中国计划,还是有很多门槛的。

    6

    关于纪录片的野生时代是否到来的问题。
    大家都在说纪录片的野生时代该到来了。
    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人拍纪录片成为一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可以拍纪录片。
    似乎,纪录片对每一个拥有DV的个人已经成为可能,那么作为表达手段的纪录片,它的野生时代是否已经来临?这恐怕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
    野生的状态应该是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态势,有很多拿得出的作品,有这个片种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并有所影响力,但是我们还没看到。
    再结合以上几点纪录片面临的困境来看,那么野生的时代是否真的已经到来了呢?

    7

    回到贾樟柯和侯孝贤。
    贾樟柯和侯孝贤的电影,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如果一个纪录片爱好者或从业者,不去接触这两位导演,是有点说不过去的。如果一个关注艺术、现实和人生的导演,不去看他们的影片,同样是说不过去的。
    贾樟柯一直把纪录片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片种,侯孝贤的电影中也是汲取了很多纪录片的因素。
    《二十四城记》贾樟柯采取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延续到他最近的《海上传奇》。他所采取的纪录片形式,不拒绝演员,《二十四城记》里是如此,《海上传奇》也是如此,有人质疑,这是否背离纪录片的传统和精神,有这样的质疑是正常的,但我们把这两部作品看下来,的确会有很强烈的质感,会有对现实的更确切的认识和判断。
    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它有自己的特质。我们无法还原的现实,如果通过一场演绎能给人以现实的感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表达。但它的前提是不要失去纪录片这一片种的特质。
    侯孝贤的电影,给我们的感受都是无比的真实,这种真实来自于他对现实的还原能力,虽然都是演员在演绎,但在他极为真实的场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境和情感就像纪录一样的让我们惊叹。侯孝贤在《戏梦人生》里也采用了现实人物和剧情对接的方式,给人一种人生的真实的感,但它是剧情片。
    这些经验,是否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呢?

    8

    我期待更多的纪录作品关注现实人生,我期待在电影院里看到纪录片,就像我期待艺术院线一样,如果这一天到来了,纪录片的时代也就真正到来了。那么,我们社会的自由度也就更加宽广了。
    虽然这很艰难,但,暂且让我抱有希望。


    毛广聚,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独立电影剧情片《红风筝》,目前正在拍纪录片片名暂定《海上花》



     

  • 3
  • 4
  • 5
    A tale on the paper·Real stories in the life
     
    « 1986-2005 The Painting of HAN Yuqi »
    She used to be a painter aloof from the world’s affairs, deeply intoxicated in her own world…
    Auteur : HAN Yuqi
     
    《Left Bank of the Seine of the East - the Art Warehouses of Suzhou Creek
    Auteur : HAN Yuqi  ZHANG Song      ISBN : 7-5325-3722-6
    Published in May, 2004. the book recorded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the Moganshan area, the thoughts after that and the artists' living conditions in M50.


    A tale on the paper·Real stories in the life
    « It started from silence —— A dream of Shanghai »
    « It started from silence —— Light and Shadow»
    Auteur : HAN Yuqi    ISBN : 7-80741-114-7
    Touch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feel the existing pieces left from the old time, discover the secrecy of its beauty...
    Records of 14 exhibitions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held by Image Tunnel. It ends with an introduction of new documentary films, which is a new start for Image Tunnel 
    纸上的神话·现实中的故事(详细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450998042
     
    《1986-2005 韩妤齐的绘画》韩妤齐
    她本是一个与世无争的画家,深深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
     
     
    《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韩妤齐 、 张松  ISBN : 7-5325-3722-6
      
    2004年5月问世,全书记录了莫干山路地块的保护历程和其带来的思考,以及莫干山路50号艺术园区艺术家的生存状况。


    纸上的神话·现实中的故事(详细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382313968
     
    《从无声开始》上部《海上绮梦》 下部《光影轮回》  韩妤齐   ISBN : 7-80741-114-7
    2006年12月出版,共两册,采用蒙肯纸印刷。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背后的故事,追忆大上海一去不返的花样年华和曾经的梦幻。
    记录了Image Tunnel 2005年14场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活动,收尾于新生代人文记录片的崛起,开启了Image Tunnel 的新时代。
  • 6
  • 7
  • 8
  • 9
18 条记录,2 首页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